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不断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转载 2008-11-11 《经济日报》
[导读]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方向和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一、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
    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方向和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一、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党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战略部署,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978年3月,在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这次大会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适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制订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1985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启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随后又相继启动了面向农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星火计划”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火炬计划”,并开始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将科技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进行部署

  上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开始实施,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提高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许多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夺主动权。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作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对于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

  30年来,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从世界第14位提升到第5位,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居世界第4位。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众多突破,形成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据对41个具有可比性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我国位居第24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2006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到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的71.1%,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也占到62.3%。高等院校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空前活跃,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有效地支撑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目前,我国研发人员达173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提高,2007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为3664亿元,研究开发经费与GDP的比重达到1.49%。

  ———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出台了《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等一大批政策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批国际重大科学工程。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30年来的发展,积极探索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把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优先任务,着力提升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从“面向、依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到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发展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不断提高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和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优化科技力量布局。从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进入市场,到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科技体系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坚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提高科技的持续发展能力。鼓励自由探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目标导向的973计划,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863计划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逐步实现从重点跟踪到创新跨越的战略转变。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进行部署,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重点跨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组织科技重大攻关,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志,力求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到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把发现、培养、稳定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在更大范围、在更深层次上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就,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使科技外交有效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

  ———坚持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要完成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保持旺盛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强大的改革创新动力。

  第一,在科技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使自主创新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学技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国内和国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

  第二,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和核心技术,努力实现我国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加强科研基地和条件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加强面向“三农”的科技工作,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医疗健康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科研开发及成果应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民用科技和军用科技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动,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第五,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凝聚各方面力量,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氛围。
责任编辑:caosongbing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