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在百色
转载 2008-11-06
《光明日报》
[导读] 人们印象中的“老少边穷”地区,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才能科学发展?带着这些思考,记者前往百色采访。从右江河谷到鉴水河畔,从红色的百色城到金钟山下,平果铝、华银铝、隆林铝的工业生产红红火火,百色工业园、平果工业园、靖西工业园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又见气象万千的林海、郁郁葱葱的果园、稻穗飘香的稻田……一个科学发展的新百色扑面而来。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科学发展收入的贫困和资源的富饶,很长时间里
人们印象中的“老少边穷”地区,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才能科学发展?带着这些思考,记者前往百色采访。
从右江河谷到鉴水河畔,从红色的百色城到金钟山下,平果铝、华银铝、隆林铝的工业生产红红火火,百色工业园、平果工业园、靖西工业园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又见气象万千的林海、郁郁葱葱的果园、稻穗飘香的稻田……
一个科学发展的新百色扑面而来。
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科学发展
收入的贫困和资源的富饶,很长时间里是百色的真实写照。
就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百色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可就是这样一片红土地上,蕴藏着极丰富的资源,仅已探明的铝土矿储量就有7亿吨,远景储量超过10亿吨,水能、褐煤、锰矿、铜矿、林木资源也都十分丰富。
资源成了百色最大的财富,也成了百色解决贫困问题、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掠夺性、无序性地开采资源,还是选择科学发展的道路?
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掷地有声:“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坚持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才有可能。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百色不但赶不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反而还会越拉越大。”
基于资源的丰富,百色后来选择了资源换产业的路子。正是这样一条路子,使得科学发展更显得迫在眉睫。“如果不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资源很快就会枯竭,还会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最后老百姓不仅没有富裕起来,反而变得更穷了。”百色市长谢泽宇如是说。
科学发展,成为百色干群的共识;科学发展,在百色水到渠成。
科学发展渐入佳境
“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百色市以此作为科学发展的支点。
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百色市走出一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的路子。
记者到田阳县农民韦文胜家里时,芒果飘香,仔细一品,却品出了科技的“味道”。他告诉记者,通过高接换种,他把过去种植的20多亩红象牙和土芒果全部换成金煌芒,连续三年亩产值2万元以上,2007年亩产值更是达到2.5万元。
步入田东石化工业园区,但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运输砂、砖的车辆川流不息,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正在被浇筑到指定位置……这是一个严格按照循环经济设计的园区,石油化工生产的氯碱为氧化铝提供烧碱,所生产的氯气和电石项目产生的乙炔用于聚氯乙烯的生产,电石渣用于生产水泥,其废弃物用于生产甲醇,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循环系统。
科学发展是务实的。城市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企业自觉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步伐真切地体现在百色城市的每一个变化中。
科学发展也是创新的,在创新中寻找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白毫茶的故乡,凌云县为了保护白毫茶的生长环境,放弃了上大型工业项目,而是通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其中6.2万亩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2007年全县干茶产量达3080吨,产值1.23亿元。
从地中取矿,从水中取泥复垦造地,再到还地于农民,现代矿山循环发展的科学模式,在平果铝业得到最好的诠释;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了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金纽带”,“养殖—沼气—种植—加工”的循环轨迹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科学发展就是让群众受益
在上学的日子,每天清晨七点,中越边境那坡县平孟镇北斗小学寄宿生黄小龙,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食堂阿姨挽着竹篮走进来,分给每位同学一个还冒热气的熟鸡蛋。就在同一时刻,全县4749名农村寄宿小学生和黄小龙一样享受着热乎乎的鸡蛋。
今年春季学期始,那坡县实施了一项惠及全县所有在校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惠民工程:给小学阶段在校农村寄宿学生每人每天补助一个鸡蛋。政府为此投入了48.5万元。
“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后,就应该让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市委书记刘正东这样认为。
“百色之富尚不在钱多钱少,而是富在科学发展。”在百色采访,常有干部群众这样对记者说。
8月16日,随着中越边境靖西县岳圩镇大兴村小学教学楼奠基,百色市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正式全面启动。大会战覆盖靖西、那坡边境两县,资金总投资1.24亿元,项目涉及交通、饮水、通电、沼气等10类4500个项目。
而早在2003年,百色市就开始在大的自然屯或村委会所在地兴建五保村,就地、就近实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全市3.14万五保对象已享受到每人月均30斤大米、1斤食油和30元的生活保障。
“告别茅屋住新房,感谢共产党亲人”,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陇发屯瑶胞罗启名喜滋滋地在新家门口贴上了对联。后龙村是一个瑶族村,过去群众的住房条件很差,罗启英一家几十年住在窄小且四面透风的茅屋里,通过农村特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他家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新房,全家人的那个幸福劲就甭提了。(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
责任编辑:shish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