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描绘城市和谐发展的画卷

转载 2008-11-03 龚永泉 申琳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 十里秦淮、六朝旧事、江南佳丽,长干里、莫愁湖、乌衣巷……历史长河中的古都南京留下多少风姿绰约的背影。如今,烟柳画桥、侯门朱户的往昔繁华如烟云散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历史风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都市。千年古都南京在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修复、民生改善与进步、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和谐发展之路。秦淮河治理打造生态人居环境家住外秦淮河畔花开四季小区的陈霞女士近

  十里秦淮、六朝旧事、江南佳丽,长干里、莫愁湖、乌衣巷……历史长河中的古都南京留下多少风姿绰约的背影。如今,烟柳画桥、侯门朱户的往昔繁华如烟云散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历史风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都市。

  千年古都南京在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修复、民生改善与进步、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和谐发展之路。

  秦淮河治理

  打造生态人居环境

  家住外秦淮河畔花开四季小区的陈霞女士近两年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后都要到秦淮河畔走一走,“空气清新,环境漂亮,在这样的地方走一走,可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看到没有,以前我们小区的阳台都是背对河面,而这两年新盖的楼房窗子都是临河而开”。随着陈霞的指点,我们找到了辨别新旧楼房的方法。“秦淮河治理之前,臭水沟的气味呛得人喘不过气,别说把窗子背对河面,就是开一会儿窗户,屋里的味道就够难闻了。”陈霞说,治理前后的秦淮河真有天壤之别。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大批人口返城,秦淮河畔逐渐形成连绵的棚户。建筑横七竖八,生活垃圾遍地堆积,加上工业企业的排污口,使原本清澈的秦淮河水变黑变臭。从此,桨声灯影、菱歌清唱只能在南京人的梦里荡漾,清晨醒来却是刺鼻的臭味和满河的污水,被污染的秦淮河成了南京人心中长久的痛。

  2002年下半年,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内容包括安居、水利、环保、文化、景观五大工程。“要让秦淮河变成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南京市的决策者为秦淮河治理定下了目标。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南京市在外秦淮河上截流城市排污口550个,铺设污水截流管道25公里;搬迁工企单位97家,拆迁居民4356户;维修沿线明城墙,改造新沿线房屋,建设旅游新景观……南京市不惜斥巨资整治环境、引长江水入秦淮,使得秦淮河的水重新流动起来。截至目前,工程实施范围长达18.1公里,工程投资约37亿元人民币。

  治理后的秦淮河,两岸形成了20多米宽的绿色长廊,南京城为此增加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秦淮河畔变成一幅亮丽的历史风情画卷。欣喜的南京人举家登舟,重新领略久违的桨声灯影秦淮风情。

  当年住在河畔棚户区的居民也得到妥善安置,南京市政府积极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6000多户棚户居民陆续喜迁新居。据统计,秦淮河整治中移民及搬迁总金额高达24.15亿元人民币,占工程总费用的65%。

  保障性住房

  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一个叫银龙花园的小区里秋风荡漾、花木葱茏。居民田静细心地做着家务,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2007年8月,作为特困家庭的田静一家三口从公公婆婆那四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搬出来,住进了政府提供的这套廉租房。54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而一年的租金只有300多元。

  2004年,南京建立起以租赁补贴、租金减免、实物配租为主要形式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受保障家庭达1万多户。至2007年底,南京全市实现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的应保尽保。而南京2008年的财政预算显示,今年用于廉租住房的保障资金将达3.6亿元。

  南京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始于2001年。当年,南京率先对中低收入家庭进行分离,着力建设分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对中等收入家庭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提供公积金支持,鼓励通过市场购房解决住房需求。而对低收入家庭则由政府建设供应经济适用房;对最低收入家庭开始实施廉租住房保障。2004年开始,南京的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每年建设总量占到市场供应销售总量的20%以上,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则严格限定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拆迁住房困难家庭。2001年到现在,南京已有8万多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搬入保障性住房新居。

  在大力加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同时,南京近年积极实施危破住房改造和老旧住宅区的整治。阳光里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区,居民多是拆迁安置家庭。走进阳光里,只见楼宇整洁、道路宽阔,绿地里花草繁茂、生机盎然,休闲广场上干净敞亮、老少同乐。

  近几年来,南京市整治老旧房屋5000多幢,危破房屋已有200万平方米得到改造,整治老旧住宅区11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南京市市长蒋宏坤介绍,今后三年时间,南京将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廉租住房保障建设、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和危旧房片区改造等三项工程,主城区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用地为600公顷,全市要完成30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危旧房片区改造任务。确保“十一五”期间经济适用房每年竣工20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每年竣工50万平方米。蒋宏坤表示,南京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难问题,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危旧房片区的改造,实现保障内容、保障对象和保障区域的全覆盖。 

  文化古城保护

  留住文明古都的历史记忆

  2500年建城史,近40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7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近代优秀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名木、古河道与古桥梁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近千处……珍贵的历史遗存如珍珠泻地,文化古城的许多角落都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芒。

  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年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颁布实施。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保护规划在南京全市范围内划出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等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古建筑群、民国总统府、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等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汤山史前遗址区、明代宫城及御道区、六朝陵墓区等13片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范围。

  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内涵五大方面,在片、区、点之间形成有序结合,重点挖掘和展示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凸现了保护南京依山、襟江、抱湖、古都、名城的突出特色。 

  秦淮河、明城墙、中山陵,古都南京最厚重的3个文化地标,也成为古都保护的“内核”。浓缩南京古都特色的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城墙,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遭破坏。南京近年来投资近17亿,先后整理出中华门、台城神策门等5处一级景区,东水关、汉西门等7处二级景区。到目前为止,保留至今的城墙及其遗址段落已经全部形成了以城墙为背景的风光带,计划近年连通遗迹段落,形成环绕南京老城的绿色翡翠项链。

  与秦淮河整治、明城墙保护并重,中山陵景区 “一环两区”环境综合整治同样工程浩大,总投资近40亿元。“一环”,是总长24公里、串联各历史和自然景区景点的环陵路。“两区”中的东大门片区,利用1万亩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建生态家园。还有一个前湖片区,搬走过去破烂不堪的棚户区和堆积成山的垃圾,6000亩土地上补植下20万株树,光梅花就增加了70种、2万株,与梅花山联为一片,梅花山因此扩容到1020亩。春风吹拂时,漫山梅花洁白似雪、烂漫如霞,蝶舞蜂飞,清香沁人,宛若人间仙境。

  以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为指导,体现南京历史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地区、民国总统府、夫子庙地区、梅园新村、城南传统民居、南捕厅传统民居、民国时期公馆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得到保护,民国总统府开办了近代史博物馆并已对外开放,“甘熙故居”为主体的南捕厅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期修缮修复已经完成,历史风貌得到维护和延续。 

责任编辑:shishiya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