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言
《孙子兵法》中“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讲的是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现代战争形态,预示着我军后勤保障体系必然进行一次发展转型的脱胎换骨;时代飞速发展,昭示着我军后勤各个领域必将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革故鼎新。
改革,后勤建设发展的加速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后勤保障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军事斗争准备要求,在探索中不断开创后勤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看,从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从西北边陲到南海之滨,军用物资网上采购,地方饮食公司取代非作战部队自办食堂,公交车开进军营大院……一项项创新带来的新景观,折射出我军后勤发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
听,从万里长空到浩瀚大洋,从密林绿地到茫茫戈壁,处处响起推进后勤建设历史性变革的铿锵足音,新型加油机为战机翱翔输入“血液”,补给船为战舰远航提供保障,战场抢修车为“铁甲”驰骋保驾护航……一组组壮观的演练画面,反映出我军野战化后勤装备正成系统形成保障力。
抚今追昔,我们欣喜地看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正稳步推进,后勤保障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我军后勤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
2008年9月下旬,济南战区“联合―2008”实兵对抗演习紧张进行。
某港口,野战油料补给站正在快速铺设油管;某机场,野战油库正为战机加注油料;某登陆艇上,维修分队正紧急抢修受损装备……演习中,陆海空三军采取定点立体保障、跟进伴随保障、支援协同保障等多种保障方式,实现了作战区域内横向“联”军种、纵向“联”地方的联合保障目标。
这是济南战区实施大联勤改革以来呈现的喜人一幕。2007年4月1日,大联勤体制在济南战区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联勤保障,是我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世纪梦想”。传统的三军后勤保障自建、自管、自用模式,不但平时保障效益低,造成重复建设,而且很难适应未来联合作战的要求。
经过多年调查论证,2000年我军建立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一举打破了以往三军门户独立、互不往来的局面,使我军后勤保障体制初步适应联合作战需要。2004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实施大联勤改革试点,深化以“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保障活动统一组织、后勤管理分工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大联勤改革。
春华秋实。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从“通专”保障“两个渠道”到大联勤后“一条线”运行,大联勤改革将诸军兵种后勤保障力量综合集成、集约使用,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益,建立和完善了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以往,三军部队野外驻训、演习,几乎都要千里迢迢自带粮秣、油料。如今,一体化保障模式使部队告别“坛坛罐罐”,集中力量抓战斗力建设,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质量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之路。
2005年盛夏,“和平使命”中俄联合演习在胶东进行,记者在演习现场看到,海军陆战旅一登陆山东半岛,济南军区军需系统就为他们安排好了充足的给养;空军空降兵一落地,油料部门就快速把输油管铺设至营地;隆隆炮声中,联勤系统野战救护所、海上医疗队、空中直升机医疗救护组构成立体救护网,凸现了联勤保障的高效快捷。
寓军于民,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
一道由总部下达的紧急采购命令,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东北三省20多个地方采购部门,仅10多个小时,一支支满载物资的车队便从四面八方奔赴驻辽东某师集结地……2005年9月,总后东北军用物资采购局开展应急采购保障模拟演练,积极探索从政府、企业直通部队的军民一体化应急采购保障新路。
此后不久,演练的成果反映到我军保障体制变革的战略思路中:经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批准,《“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下发实施。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保障体制,使座座军营形成了一个个“小社会”。一位从事后勤管理多年的领导感叹:从吃喝拉撒到生老病死,“当家人”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办后勤了。惟有改革才有出路!
改革,从顶层设计开始。胡锦涛主席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为我军深化社会化保障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0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搞好这项利国利民利军的重大改革。
2004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和总后勤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快了实现军队住房保障货币化、商品化、社会化的步伐。
2007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试点工作在江苏、湖北、陕西同步展开……
展望今日军营,5200多个营区实行供水、供电、供热等社会化保障,160多个单位停开通勤班车,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一个既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显现雏形。
精确高效,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
2007年伊始,我军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改革发出新春第一声:“军用购粮卡系统”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及地方军粮供应系统正式启用。自此,我军沿用几十年的军用粮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票证供应时代宣告结束。
保障手段信息化的要旨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如今,这一目标在后勤保障部队正在加速实现。
记者在北京军区某分部看到,他们启动联通三军受供单位的信息指挥系统后,一组组保障物资储量、流向及管理状态的数据立即呈现在眼前,上级机关可随时对库存物资进行精确盘点,对物资流向、流量进行远程调拨补充。过去需要经历十天半月流程的物资请领工序,如今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能全部落实。
随着我军后勤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总部、大单位两级后勤一体化指挥平台初步建成,后方仓库和各专业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军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已迈开新的步伐。
发展无终点,创新无极限。科技牵引是实现后勤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我军后勤保障建设已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一系列现代化成果在一次次保障演习中大显神威——
2005年,我陆空军首次联合卫勤保障演习成功实施;2006年,全军实施联勤部队首次年度军事训练考核;2008年,抗震救灾部队在四川地震灾区构筑起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网络……
创新模式,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电脑自动分析、荤素科学搭配、膳食营养合理……如今,在基层连队,司务长只要往计算机《军人食谱系统》中输入伙食费标准和主副食品名称,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若干套食谱。这一系统,被官兵形象地称为“电子营养师”。
青藏高原,车轮滚滚,满载各类后勤保障物资的集装箱运输车队沿着崎岖山路驶上钢桥。车辆经过时,桥头架设的“射频读写站”逐一识别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将采集到的物资信息实时传输到军交运输指挥所,指挥员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在运物资的全部信息……
这一幕幕场景,是我军科学改造传统后勤管理的缩影。
2007年,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颁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这是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按照时代发展要求,稳步实施后勤改革,加强正规化管理,推动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战斗力,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后勤现代化建设路子。为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我军加强后勤法规和标准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化体系。据了解,“十五”时期以来,全军后勤标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废除一大批过时法规、规章和供应保障标准,新修订和制定各类后勤法规、规章300多件。
建立完善后勤保障标准体系。按照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相互衔接、齐全配套的要求,逐步建立一个适应不同部队、不同地区、不同物价水平,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后勤保障标准体系。
强化后勤管理监督。重点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财务部门归口、事业部门分工负责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促进后勤的清正廉洁,提高保障效益……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方兴未艾的我军后勤建设改革,正乘着科学发展观的春风,一路向着更高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