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视频 公告 双减 金融

人民论坛:意味深长的“螺旋”

转载 2008-10-22 张铁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螺旋”。30年前,1978年,中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艰难迈出第一步:18位农户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了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契约。靠着“大包干”,小岗村只种了一季庄稼,就从饥饿状态迈进了温饱世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鲜的形式,迅速在全国蔓延。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7%,其中约有一半来自这项改革。30年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螺旋”。

  30年前,1978年,中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艰难迈出第一步:18位农户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了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契约。靠着“大包干”,小岗村只种了一季庄稼,就从饥饿状态迈进了温饱世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鲜的形式,迅速在全国蔓延。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7%,其中约有一半来自这项改革。

  30年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片星火之地考察。宽敞的农家院里,堆放的南瓜、冬瓜间,挂着的玉米、红辣椒下,总书记同乡亲们说: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严俊昌今年67岁,18个率先实行“大包干”的人当中,就有一个是他。现在,他又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小岗村土地流转,探索现代农业的改革。他鼓励儿子严德友带头参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租用土地200亩,开展葡萄规模种植,每亩地年纯收入3000元。

  从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的分散经营,再到土地流转带来规模经营,一条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辨。然而,这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螺旋状的进步。

  包产到户,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成为当时农业发展的“助推器”。30年伟大实践,这片广袤的大地结出奇迹的果实。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140元,农民收入增量连续4年超过300元……

  如今,在30年的节点上,农业也站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展规模经营,成为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广大农民总是站在最前沿,发挥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农民在生产劳动中,以巨大的开创精神,探索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不管是包产到户,还是土地流转,都来自他们的智慧、产生于他们的需求,在这条上升的螺旋线上,他们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这条螺旋线上,按照农民的要求办,就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办。党和国家始终积极呼应着来自农民的声音。从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税取消了,种粮有补贴了,上学不交费了……十六大以来,又是连续5年的一号文件,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而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三个“最需要”情暖人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螺旋线上,必将会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上升征程。

责任编辑:shishiyan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