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评论员:切实攻克“三农”问题这道关隘
转载 2008-10-21
《大众日报》
[导读]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为实现美好目标而奋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就在于牢牢抓住“三农”这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道路。广大的农村沃土,孕育成就了中国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勃兴壮大的牢固基石。改革开放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的进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为实现美好目标而奋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就在于牢牢抓住“三农”这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道路。
广大的农村沃土,孕育成就了中国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勃兴壮大的牢固基石。改革开放 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的进步和腾飞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现实原因交互作用,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阻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挥之不去的“痛”,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是制约新一轮发展脚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认识到,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一道关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跨入新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解决“三农”问题面临难得机遇。三中全会适时推出一系列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抓住了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和关键。
农业是山东的骄傲。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全省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加快推进强省建设,必须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审视省情能够看到,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让我们收益良多,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增值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但尚未形成促进全省全面发展的新优势;尽管农村社区化建设推动我省农村社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推动全省社会建设长足进步,这是必补的一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在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攻克“三农”问题这道关隘,认识首先要过关。这些年来,随着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不断降低,有些同志对农业的重要地位产生质疑,加上农业投入大、见效慢、财政不增收,不经意间,农业在一些同志的思想认识上,被放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上。当下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剩下的都是像二元结构、土地管理、农村金融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缺乏积极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势必在思想认识上选择避重就轻绕着走,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可见,要解决“三农”这个老问题,既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重中之重”这个思想,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攻坚破难的信念和勇气,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为农村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
攻克“三农”问题这道关隘,行动必须要到位。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全会确定的必须遵循的五条重大原则,既有对30年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融入了新形势下整体推进城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要按照全会部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让农村发展获得更完善的制度保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抗风险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得到增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应该坚信,只要我们能按照中央要求,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坚决攻克“ 三农” 问题这道关隘,带动全面改革,推动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理想就一定能变成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shishiyan